tirisulayoga.com

初读印度经典著作《薄伽梵歌》的体会

薄伽梵歌》是古印度的一部哲学及宗教的诗歌,取自成文于公元前四世纪到四世纪的《摩诃婆罗多》。主要内容是黑天(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与阿周那的一系列对话。背景是印度列国纷争的阶段,下图:

在诗歌中,黑天是支持代表正义一方的阿周那。阿周那对于战争是否符合正法产生怀疑,迟疑不前,盟友黑天用对话开导阿周那,投身到自己应该去做的事——身为一个掌管王政和军事的刹帝利应尽的义务——参加战斗,而不要去执着行为的结果(1.47)。

黑天给阿周那讲了瑜伽智慧,这里的瑜伽泛指行动方式,包括修炼身心的方法:行动瑜伽;智慧瑜伽;虔信瑜伽。整部《薄伽梵歌》就是在讨论这三类瑜伽,即应该怎么行动的问题(2.39)。这里指的“弃决行为”并不是全然的放弃一切行动,而是要积极地去行动,但必须放弃对于结果的执念。在印度种姓制的背景下,每个种姓的人都有自己被赋予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暂且不讨论种姓区分的合理性,每个人在自己的种姓里各司其职被看做是正义和智慧的。

第5章:黑天向阿周那说明自我不同于原质。行动是感官活动在感官对象中。而自我保持纯洁,不受污染。因此,弃绝是不执著行动成果,而不是弃绝行动(5.29)。(注:甚难理解)

摘自《薄伽梵歌》,商务印书馆,2010版,ISBN: 9787100072274

为了保持自我纯洁,
瑜伽行者摒弃执着,
用身体、思想和智慧,
甚至只用感官行动。(5.11)

第6章:黑天教导阿周那,把握自我,控制感官,不执著感官对象和行为成果,平等看待一切身外之物。修习禅定有助于达到这个境界(6.47)。

第18章:三性的区别:善性;忧性;暗性,不同的特点形成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勉励阿周那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智慧、行动和虔信,达到永恒不灭的境界(18.78)。

综上:Just do it.


以上的文字是几年前阅读《薄伽梵歌》的体会,当时为了准备去参加一个TTC的培训。记不清之后是因为工作或者疫情的原因,最后没有成行,但留下了这一份对于典籍的读后感/作业。无独有偶,近日在练习完瑜伽之后,我与同学回家路上讲到了自己近期生活,讲到了一种对生活“恶习”的惰性成瘾心理。例如,一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坚持适度的运动来保持身心健康,却不能坚持;一个人知道熬夜伤身却不舍得良夜的绵长,引至睡眠不足带来对自身以及次日工作以及工作伙伴的影响。虽因个体差异,这种所谓的恶习并不一定招致特别坏的结果,但确实也带来一种不安又矛盾的心理。作为第三只眼冷眼旁观时,可以讲出“何苦来哉”四个字,作为主体去经历面对的时候,却常常将这些道理抛诸脑后。今日翻出旧文,有一种说不出的惭愧,仿佛失忆一般。瑜伽的修行,不就是应该去做,去实践吗?道阻且长,作为修行者的我,还需要更深的照见自己行动力上的不足。或许,换一种思路,排列组合出另一种解释方式,接纳自己的同时,付诸符合自己身体、思想或社会自然属性的行动,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