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a Articles

肌肉关节的运动与体式调整

我有一个”运动健将“朋友朋友几乎擅长一切熟知运动,但唯独身体僵硬不善各种瑜伽拉伸体式,很是罕见。在我的认知里,一般有运动习惯的人,骨骼和肌肉不至于如此,虽然每个人的力量和柔韧性存在个体差异(可能这也存在幸存者偏差吧?)。现在我猜想,可能是由于进入的方式不正确。有一次我们探讨简易坐立牛面式(主要注意力在手部体式),她怎样也无法将手往后伸到肩胛下沿,只能到后腰略上的位置。在学习了课程之后,对于这个动作的进入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将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她进入或加深体式——高位手臂:通过肩关节外旋+屈曲,将手臂举高,肘关节屈曲,同时肩胛骨上旋+上提+内收,再加上手掌向前带动前臂内旋,此时手的位置可能在头后,等待低位手臂进入体式。在进入前,也可用低位手拉住高位肘关节帮助加深拉伸。来到低位手臂:肩关节内旋+伸展,调整肩胛骨下旋+下降+内收,同时肘关节屈曲,手掌向后带动前臂内旋,双手在背后扣住,通过呼吸节奏加深动作。这个体式的关键是肩关节部分的动作,需要有足够的灵活和打开程度之后,才能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拉伸。当然如果到了身体极限部位的人,也可以通过瑜伽绳来帮助双手连接,以免过犹不及。在进入体式之前,也可以设计一些开肩的热身,帮助进入体式。 另外在瑜伽练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我有一位朋友练习之后腰椎膨隆,现在我理解了这应该是由于核心没有收紧,未能利用气囊效应减轻腰椎压力,在频繁后弯练习时伤了腰。可见运动科学的重要性!掌握这些知识首先可以避免自身在练习过程中的受伤,其次也是对他人的负责。

对呼吸与冥想的一点体会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瑜伽的第一次流行应该是当时特别走红的蕙兰瑜伽,伴随着舒缓的音乐以及温柔的口令,瑜伽的入门体式通过电视媒体传入千家万户。查了一下蕙兰瑜伽首播时间是1985年,想必我接触到的时候应该是赶上了互联网兴起那一波,也是学生时代有一搭没一搭的把它当做拉伸课在上,练习的心情可以类比后疫情时代流行起来的八段锦——特定时间全民健身的某种潮流。现在虽记不太清当时跟着视频做了些什么体式,但是口令里对于呼吸节奏的强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初学瑜伽的时候,把呼吸作为瑜伽的最深造诣在修炼,而初学时总是不能把口令与呼吸很好的结合,虽然老师会特别强调呼吸与动作的节奏,我时常有一种心有余力不足之感。 在学习了TTC时,激活了初中时期的生物知识,“回炉”了呼吸对于人体系统的重要意义,也了解到调息(PRANAYAMA)是瑜伽八支的一支,是瑜伽修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讲到的调息与平常每天在进行的呼吸又有不同,属于瑜伽的调息有分好几种特殊的类型,不同的类型带给人的感受及练习之后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调息摆在了体式(ASANA)之后来介绍,想必是一个比体式更难进入的练习。诚然,一个人要把自己的觉知加到呼吸里,比觉知在动作上更加需要自主意识,因为我们太习惯也太离不开呼吸,以至于忽略了它的存在。正因如此,我们也更难把这种有意识的呼吸方式再一次的弱化为一种习惯,并且要在体式练习中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在练习过程中,我会额外注意呼吸节奏,前提是当我的身体暂时不需要大脑工作的时候,也正是体式相对熟悉了之后,至今尚不敢说能够完全将体式和呼吸“合一”。 讲了呼吸与体式,再讲一讲呼吸与冥想。用过Apple Watch的人都知道有一款App叫Mindfulness,App会通过动态图像引导人有节奏有意识的放慢呼吸,来达到让自己身体和大脑暂时休息的功效,可见呼吸对于一个人心绪的重要性。冥想(MEDITATION),作为一种“高阶”修为,不等同于冥想练习。通过冥想练习进入到冥想的状态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通过呼吸,配合着老师的引导,逐渐往深层走,直到进入真正的冥想状态。在我看来冥想是一种禅定(DHYANA)和三摩地(SAMADHI),在高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要清空内心清空大脑何其困难,但只有如此之后才能进入冥想状态。即使在入睡前仍能感觉自己的大脑时而在“跑马灯”状态的我,似乎只有一次进入到了短暂的几分钟冥想里的禅定,完成后有一种轻松、满足和愉悦。即使是无法完全进入到冥想状态,如果在正确的引导下进行适度的呼吸和冥想练习,对于舒缓疲劳也是有极大益处,感觉是一个脑部massage。

初读印度经典著作《薄伽梵歌》的体会

《薄伽梵歌》是古印度的一部哲学及宗教的诗歌,取自成文于公元前四世纪到四世纪的《摩诃婆罗多》。主要内容是黑天(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与阿周那的一系列对话。背景是印度列国纷争的阶段,下图: 在诗歌中,黑天是支持代表正义一方的阿周那。阿周那对于战争是否符合正法产生怀疑,迟疑不前,盟友黑天用对话开导阿周那,投身到自己应该去做的事——身为一个掌管王政和军事的刹帝利应尽的义务——参加战斗,而不要去执着行为的结果(1.47)。 黑天给阿周那讲了瑜伽智慧,这里的瑜伽泛指行动方式,包括修炼身心的方法:行动瑜伽;智慧瑜伽;虔信瑜伽。整部《薄伽梵歌》就是在讨论这三类瑜伽,即应该怎么行动的问题(2.39)。这里指的“弃决行为”并不是全然的放弃一切行动,而是要积极地去行动,但必须放弃对于结果的执念。在印度种姓制的背景下,每个种姓的人都有自己被赋予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暂且不讨论种姓区分的合理性,每个人在自己的种姓里各司其职被看做是正义和智慧的。 第5章:黑天向阿周那说明自我不同于原质。行动是感官活动在感官对象中。而自我保持纯洁,不受污染。因此,弃绝是不执著行动成果,而不是弃绝行动(5.29)。(注:甚难理解) 摘自《薄伽梵歌》,商务印书馆,2010版,ISBN: 9787100072274 为了保持自我纯洁,瑜伽行者摒弃执着,用身体、思想和智慧,甚至只用感官行动。(5.11) 第6章:黑天教导阿周那,把握自我,控制感官,不执著感官对象和行为成果,平等看待一切身外之物。修习禅定有助于达到这个境界(6.47)。 第18章:三性的区别:善性;忧性;暗性,不同的特点形成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勉励阿周那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智慧、行动和虔信,达到永恒不灭的境界(18.78)。 综上:Just do it. 以上的文字是几年前阅读《薄伽梵歌》的体会,当时为了准备去参加一个TTC的培训。记不清之后是因为工作或者疫情的原因,最后没有成行,但留下了这一份对于典籍的读后感/作业。无独有偶,近日在练习完瑜伽之后,我与同学回家路上讲到了自己近期生活,讲到了一种对生活“恶习”的惰性成瘾心理。例如,一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坚持适度的运动来保持身心健康,却不能坚持;一个人知道熬夜伤身却不舍得良夜的绵长,引至睡眠不足带来对自身以及次日工作以及工作伙伴的影响。虽因个体差异,这种所谓的恶习并不一定招致特别坏的结果,但确实也带来一种不安又矛盾的心理。作为第三只眼冷眼旁观时,可以讲出“何苦来哉”四个字,作为主体去经历面对的时候,却常常将这些道理抛诸脑后。今日翻出旧文,有一种说不出的惭愧,仿佛失忆一般。瑜伽的修行,不就是应该去做,去实践吗?道阻且长,作为修行者的我,还需要更深的照见自己行动力上的不足。或许,换一种思路,排列组合出另一种解释方式,接纳自己的同时,付诸符合自己身体、思想或社会自然属性的行动,才是长久之计。

我与瑜伽的缘分

接触瑜伽这个运动可以追溯到十年前,但当时它与我来讲就是一种“拉筋”和放松(在现时我的瑜伽认知里,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并且在瑜伽馆的练习并没有让我坚持下去,时不时会沉浸在浪费钱的懊悔里。当时所在的瑜伽馆离我的住所也不过二十分钟公共交通车程,没有能够持续练习想必也是我们的缘分未到。 第二次系统性的接触瑜伽,要追溯到六年前。当时的办公楼下有一家连锁瑜伽机构,朋友推荐这家,说便利性和专业度都够,于是毅然斥重金买了一年的会员。心里的算盘是,这下再不去真的要肉痛了,以此来“激励”自己。没想到我还真的在这个瑜伽馆坚持了下来,瑜伽智慧终于“降临”到了我身上。我也在一种循序渐进里体会到了瑜伽带来的平静,甚至连身边的人都能明显感到我在练习瑜伽之后能散发出的一种松弛感,可以让我自己和周围的人感到轻松。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互动体验! 由于我先天某些关节柔韧性比较好,在初练习瑜伽时,会不自觉地超伸,加之本身肌肉力量不够,在进行某些体式练习的时候无法正确启动肌群,导致其他部位的肌肉代偿,时不时会有一些疼痛。好在练习的不那么勤快此时反而成为了一个优势,避免了进一步的损伤。在我谦卑的想法里,瑜伽重要的是适度,就像它的体式多存在不同种类的变体,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加以调整,每个人即使水平不一,总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尺度。当在课堂里不断地练习,接触到不同风格的老师并受到他们“点化”之后,我体会到自己在按照自己的节奏不断地进步,这也给了我坚持练习的信心。 时不时会问自己,究竟要通过瑜伽获得什么?最根本的是一种身心的平静,平衡,在此之上才是如何做到各种不同等级的瑜伽体式。希望能够在这条修行的路上,找到自己,并持续不断地进步。

Archives